•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人才是第一资源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人才越多越好,本事越大越好。近年来,中国一重党委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领导,以空前力度实施人才强企战略,坚持高位推动,注重改革创新,加大政策支持,实现投入倍增,打出一套整体提高人才工作水平、增强人才活力动力的组合拳,建立了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,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,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,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,通过“四个机制”最大限度吸引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。

      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,我们不断扩大市场化选聘比例,坚持“不为我有、但为我用”原则,实施柔性引才措施,积极引进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营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、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。建立职业经理人用人制度,针对部分新业务板块引进职业经理人,加快推进公司多元发展、多极支撑的产业布局;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,开展与中钢研、中广核、清华大学、燕山大学等企业、高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平台,推进装备制造先进技术知识迭代和技术破壁;引进成熟专业技术技能团队,实现传统铸铁工作辊产品转型升级,扩大企业盈利增收渠道。

      构建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,把职工教育培训纳入制度化、规范化轨道,强化职业资格培训、岗位技能培训等,定期开展炼钢、锻造、机械加工、党务、财务、审计等专业理论和实操培训。积极与国内名牌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加强稀缺专业技术定向委托培养。开展素质提升工程,加大培养力度,积极选调干部参加“一校五院”、清华大学等教育培训机构学习培训,提升党性修养,拓展视野眼界;实施“继任者计划”,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和人才培养,选派200名左右80后青年骨干人才参加北京科技大学脱产培训班,强化综合素质提升。用3-5年时间,在各二、三级单位领导班子中分别配备40岁、35岁左右年轻干部至少2人以上;完善“双向”挂职培养,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,逐步形成干部在基层成长、干部从基层选拔的良好氛围,加大对天津、大连、齐齐哈尔等地不同性质单位的交流力度,让基层员工“有来头有奔头有劲头”。

      完善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,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“百名人才工程”,从技术、研发、技能操作岗位培育出具有行业竞争力的10名大国英才、30名首席技术专家,10名大国工匠、50名首席技能大师。不断健全同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、同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,并研究建立岗位分红、股权期权、利润增量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政策。建立“255”干部职工管理激励体系,以“市场化选聘、契约化管理、差异化薪酬、市场化推出”的用人机制为核心,构建“255”干部职工管理激励体系,严格执行岗位合同和劳动合同,建立营销、技术、技能、经营管理、党务五类人才发展通道,坚持薪酬分配向营销、高科技研发、苦险脏累差、高级管理、高级技能五类人员倾斜;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,针对承担或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、科学技术奖,公司科技计划项目、科技创新奖的个人和团队给予重奖,奖金额度上不封顶。针对科技型企业建立项目分红、股权激励办法,并针对成果转化应用后,给予虚拟股权分红激励,不断释放科技研发人员创新创业创造动能。

      搭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,针对不同营销、技术、技能、经营管理、党务岗位,制定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,合理评价不同岗位员工贡献,形成人人渴望成才、人人努力成才、人人皆可成才、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,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。实行人才分类评价,以专业特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,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。根据不同专业、不同岗位、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,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、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,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、知识、能力、业绩和贡献等要素,科学合理、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。科学设置评价标准,坚持凭能力、实绩、贡献评价人才,克服唯学历、唯资历、唯关系等倾向,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、创新性和履责绩效、创新成果、实际贡献。着力解决评价标准“一刀切”问题,实行差别化评价,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、不同岗位作出贡献、追求卓越。

集中采购平台
人才招聘
投资者关系
信息公开
  • |
  • |
  • |
  • |
  • 地址:中国.黑龙江.富拉尔基
  • 版权所有:© 2020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
  • 黑ICP备05000508号-1 黑公网安备23020602000006号
  • 中国一重官网

    微信公众号